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最新全部章节在线阅读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最新全部章节在线阅读

时间:2020-10-14 17:12:11作者:阮青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是阮青著作的轻类小说,内容新颖,文笔成熟,值得一看。《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精彩章节节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认真学习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对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坚持...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免费试读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认真学习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对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认真学习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对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同时又肯定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历史唯心主义颠倒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认为历史是少数人创造的,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是伟大人物的意志或者某种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受少数英雄豪杰任意摆布的工具,是“群氓”,是“一大堆零”。列宁揭露了以往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发展程度看作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展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把几千年来被唯心主义历史观所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群体,如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等。这包括双重含义:一是指社会的进步力量,这是相对于反动势力而言的;二是指进步力量的群体,这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一般来说,由于各国的社会形态、阶级结构以及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不同,人民群众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要生存,必须首先满足吃、喝、穿、住等基本需要。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正是由人民群众的辛勤和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科学研究等一切活动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生产工具的使用者,在改进生产工具、优化生产流程方面最有发言权,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不断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为大量自然科学产生的实践基础。比如几何学原理就是人民群众在丈量土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为科学、文化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广阔市场。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就没有思想家、艺术家们的个人创作。同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文艺作品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作的,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的是吸取了当时大量的民歌民谣写成的,如楚辞;有的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精华发展而成的,如唐诗、宋词、元曲;有的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而成的,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我国古代农业方面的《齐民要术》、医学名著《本草纲目》等,就是总结了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和治疗疾病方面的丰富经验整理出来的。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本身就是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和勤劳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

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就会起来摧毁维护旧生产关系的腐朽的社会势力,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推动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袁世凯于1915年12月12日称帝,这种试图开历史倒车的行为既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反对,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无论当事人多么强势和善于谋断,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活动是注定要失败的。最后,袁世凯在万人唾骂中死去。

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群众,其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很不相同的;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人民群众之中的不同部分对历史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关系、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状况等。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观原因是主体的阶级属性、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自身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等等。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到社会条件和自身状况的双重制约,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又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局限性。

(三)杰出人物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杰出人物是指那些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对促进人类的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人物,主要取决于个人认识历史发展趋势和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正确程度,同时也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意志、性格、品质、作风等相关。杰出人物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产物,是时代和人民客观需要的产物,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推进作用。

第一,对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人民群众要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就必须组织起来,以便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完成其伟大的历史使命。杰出人物能够适应这种需要,担当其组织领导的重任。人民群众组织是否自觉和成熟,是能否完成历史使命的主体条件和根本保证。

第二,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起着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规律有着更加敏锐的认识,对社会发展方向有着更加清醒的把握。因此,杰出人物往往比普通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能够预见历史的发展前景,指明未来的发展道路,从而动员和引导人民群众为了争取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总之,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取决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社会性质和历史地位,取决于他们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意愿的正确程度,取决于他们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程度。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指导党的一切工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决心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离开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党的一切斗争和活动都要变得毫无意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党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人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革命事业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如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符合群众的利益,革命事业就会受到挫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发展史。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有了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大的‘群众党’。”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12月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3月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批评了当时鄙视人民群众和群众运动的思潮,痛斥了当时压制群众、做官当老爷的不良风气,高度赞扬了人民群众的革命作用,逐步开创了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开始确立。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论述了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强调,“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 ,“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 ,“对于需用品可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 。这封信前后三处明确提出“群众路线”。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红军不是为打仗而打仗的,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过后,再交由群众去执行。党只有扎根群众,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求发展,求胜利。1934年1月,党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做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 毛泽东同志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同时,阐述了群众路线的伟大政治作用。

党的七大前后,毛泽东思想全面成熟起来,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也有了科学的理论形态。1943年6月,党中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方法,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毛泽东同志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1945年,刘少奇同志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不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而且我们党的组织路线,都应该是正确地从群众中来的路线,又正确地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所谓正确的组织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刘少奇同志还详细阐述了群众观点所包含的四项内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系列论述是我党革命经验的总结,表明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已经形成。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把党的群众路线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高度凝练的概括。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总结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历史经验,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立和发展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同时指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要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懂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这些论述表明,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已经成熟和完善。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涵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体现了政党的性质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全面地回答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在政权构成中的地位,为正确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确立了基本原则。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共产党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不是一般的方法问题,而是根本的立场问题。

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这是群众观点的根本之点。群众观点的其他内容都是对这一观点的展开和具体化。

第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倾听群众意见、要求和呼声,才能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没有任何的私利可图。任何为个人和小团体谋私利的思想和行为,都同党的宗旨是完全不相容的。

第四,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我们党和国家的所有干部都是适应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而担负各种领导和管理责任的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运行必须得到人民的监督,权力运行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取利益的。

第五,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各项决策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第六,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必须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核心力量,还必须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原则,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

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群众观点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就是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四个短句是对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概括。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群众观点在群众路线中的表达和延伸。“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党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手段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群众路线体现着一种认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要形成、发展和验证认识,就必须深入群众接触群众实践。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才能找到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我们的正确认识来源于与群众的深入接触、详尽的调查研究和向人民群众不断地学习,从群众中来;同时我们从群众工作中总结到的经验、方法和原理,又需要到现实中去领导、推动群众的实践,以期产生更好的效果,在群众实践中验证并落实党的认识,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表明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把人民群众的热情激发出来为这一理想而奋斗,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解决。马克思说:“群众对目的究竟‘关注’到什么程度,群众对这些目的究竟怀有多大‘热情’。‘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我们党把握时代特征,在现实历史条件下,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的理论成果。不论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还是共同理想,落脚点都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时时处处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作风。工作作风是强调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的态度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尊重群众的历史作用,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要在人民群众面前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的各项工作才能成功,我们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发展壮大。我们是高高在上当群众的“官老爷”,还是俯身下来当群众的“勤务员”,关系到我们党的工作作风,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求我们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我们要破除“官本位”思想,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把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在工作实践中。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三)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说,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应该自己解放自己,任何群众运动的开展、运动目的的实现都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但是,没有党的领导、组织、教育和动员,仅仅依靠群众的自觉与自愿,群众的创造和解放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党要在尊重群众主体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同时深入群众并积极教育和引导群众。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正确把握时代的特征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行动上的执行力,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同志说:“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党的领导当然不会没有错误,而党如何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实施正确的和有效的领导,也还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但是这决不能成为要求削弱和取消党的领导的理由。” 群众的“自觉”与“自发”并不是党放弃领导的理由,相反,其是与党的领导共生共存的。

三、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从建立以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适应执政党特点、充分发挥执政党功能、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主张依靠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最大的利益诉求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农民的土地问题,始终是左右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因素。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的进步阶级和阶层都提出过种种方案和主张,力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成一纸空文,中国农民依然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高度关注农民和土地问题,在调动城市工人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同时,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带领广大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领导农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始终不渝地奋斗。正是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翻了身的农民群众,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他们积极参军或支前,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极大贡献。到解放战争时期,车流滚动,船流浩荡,民心所向,势不可挡。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不仅关注农民的土地需要,也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早在1934年的战争年代,在极其恶劣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他希望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把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与能否巩固新生的政权联系起来。他强调:“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 如果不注重发展生产,不仅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且不能够巩固新生的政权。他指出,如果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 。这实际上就把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联系起来,把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的核心。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1949年1月12日,上海英文报纸《密斯氏论报》转载《纽约星报》的文章,题目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取得胜利?》。美国远东问题战略专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取得节节胜利,因为他们将一个能够满足人民大众某些迫切需要的纲领付诸行动。1927年国民党赢得政权,靠的是耕者有其田和在政府里实行民主的口号。现在,国民党失败了,因为它没有向全中国老百姓兑现它所做的承诺。共产党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实行平均地权,并让农民在斗争中享有经济实惠。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政治联盟。由于有了这样的联盟,他们得以开展了群众运动,并从群众运动中成长起来一股道德和文化力量,造就了一支年轻有为的领导队伍,一个纪律严明和深为群众爱戴的政党。共产党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是因为它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吸取力量,并尽力寻求方法满足他们的迫切需要。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支现代中国最有成效的军事组织涌现了出来。 这段话,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站立,在枪与弹的沐浴中崛起的根本原因,可谓“一语中的”。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这就进一步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做法。

应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还只是一个很小的组织。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才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成熟和巩固的执政党;它从诞生那天起,就充满着勃勃生机,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人民求得翻身解放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以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高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享用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发展为了人民,要求我们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了要有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经济利益外,还要享有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健康充实愉快生活的文化权利、社会权利和生态权利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利益构成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有机整体。经济利益是基础,我们要首先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人民群众在经济生活中国家主人公的地位得到了保障,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其他利益的实现才有现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利益有机体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的有力保障;文化利益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反映和表现,充分享有文化利益能够实现人的更全面的发展,人民群众才能更自觉、更有效地追求和实现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社会利益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生态利益的充分体现;而生态利益是实现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环境保障。五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次,发展依靠人民,说明发展的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活动的过程中也发展着自身的能力,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进行着自我改造。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四个尊重”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核心是尊重劳动。因为,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劳动和创造相关联,没有创造的劳动只能是简单的重复,创造离不开知识,创造更需要人才。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有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作用的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发展只能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离开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习近平同志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一勤天下无难事。’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再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同时,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我们不可能在利益分配上强求一致,追求绝对的公平,但我们一定要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就需要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分配政策,正确对待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各个要素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把每个人的具体贡献同自身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还要通过财政、税收、保障、福利和救助等手段进行利益调节,最大限度使全体社会成员更公平地享用社会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党一切执政活动的落脚点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一刻也离不开对国家政权的掌握和使用,只有抓住国家政治权力,才是抓住了政治生活中最为本质的东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要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在工作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所行使的政治权力,具有为民所有、为民所用的本质属性。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代表本阶级来控制政治权力。我们党是代表工人阶级来行使国家政治权力的,由于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我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党拥有的只是一种权力执行权,而不是权力的所有权,人民是国家政治权力的真正主人。权力来之于民,就应当用之于民。党对人民负责,为权力的所

有者——人民谋取利益,是执政党做到权为民所用所依据的根本理论基础。党要坚持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最终目标就是为人民谋利益。

受“官本位”意识的影响,有的领导干部把自己的官职看成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并把做官当作人生唯一目的。这种“官本位”思想是对党的性质的玷污,是对手中的权力的亵渎。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权力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手段,不是我们谋取私利的工具。江泽民同志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我们是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千万要防止把升官发财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 我们党的领导同志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把心思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无论自己现在在什么位置上,尊也好、卑也好,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机会,都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具体到我们党的每个同志,就是要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有限的任职期内,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利益。

邓小平同志说:“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就要畅通民主监督渠道。我们党要保证权为民所用,决不能对权力行使的主体和行使的过程放任自流,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我们的监督就要实行到哪里。领导干部要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监督之下,把权力关进“笼子”,要诚恳接受批评,只要掌握权力就必须接受监督。

我们党从革命者变成了执政者,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习近平同志说:“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于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 我们队伍中的一些同志受腐朽思想的影响,渐渐地疏远了群众,他们高高在上,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漠视群众疾苦。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我们党内还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党提出破“四风”,就是要我们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照自己认真自查,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革新,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我们党把对改进作风的要求,形象地总结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四个举措。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敢于触及思想,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坚持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我们必须结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正确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执政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十二讲学习人的发展理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和人都充分发展的阶段,人类将充分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身、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个性、人的社会关系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任务的具体体现,树立共同理想解决我们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同时向最高理想迈进。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和人都充分发展的阶段,人类将充分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个性、人的社会关系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任务的具体体现,树立共同理想解决我们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向最高理想迈进。

一、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一致性

历史唯物主义和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发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在于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统一了起来。

(一)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决定着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活动的。马克思曾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人的活动的产物,为人的创造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条件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大背景,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起点。只有在社会中,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塑造和丰富,人自身的主体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和发展。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意识和意志,决定人的活动的原因和动机,决定人的发展程度,决定人的一切行为。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够在生产力所决定和允许的范围之内获得。在人类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自身的发展程度也是不同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生产活动在狭窄的范围内孤立地发展着,所生产的生活资料只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每个人都要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血缘或宗法共同体,单个人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有限的程度上发展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大机器为标志的社会大生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人们摆脱了贫困状态,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独立性。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物统治人的社会,人和人的关系被物化,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生产了物,却被物所统治。只有在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不仅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必要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自由时间增加,同时还带来了新的交往方式、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境界,大大解放了人的思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人的解放程度,当人们依照自己的目的,使外界自然发生改变时,标志着人们在自然界面前主体性的增强,人即从自然界中获得了一种解放。

第二,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 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一个社会所采用的生产关系形式,这种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联系构成了现实的社会关系。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候,生产关系就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的社会关系也就成了人类解放和发展的障碍。“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用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的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进一步普遍化,在交往中人的社会关系由贫乏变得丰富,由片面变得全面,由封闭变得开放,并且协调和谐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关系发展本身就属于人发展的内容。社会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使得个人在参与社会交往中,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者和精神生产者进行了普遍的交换,个人也就摆脱了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人是社会关系和社会运动的承担者,是历史运动的主体。马克思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作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把人看作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把人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观察人类社会,是马克思理解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

没有人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一方面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改造对象世界,使之成为更加符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另一方面人又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从外界事物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不断生成自身,这个实践过程也就是人创造历史的过程。在这里,人不仅是受历史条件局限的受动的存在物,同时也是能动的存在物。人能够凭借现实的条件和力量,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融入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中,自为地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始终是生产力的主体,离开人这一因素,生产力将不复存在。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解放与发展。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才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推进,社会历史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一切社会发展都是对人而言的,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由人而引起,发展的成果由人来享用,与人相分离的发展既是不可能,又是毫无意义的。社会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接受者和享用者。我们说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更先进,根本根据在于这个社会能够提多的机会和条件让人的创造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发挥,能够更多地享用社会发展的成果。所以,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社会形态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自身创造活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从狭隘、贫乏的社会关系下解放出来的过程。

人的发展现实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只有在人与社会的相互平衡关系中才能实现。因此,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既不是出自某种关于人的抽象的、先验的观念,也不是凭着对“人”的崇高信念向现实发出的指令,而是对人的历史发展做出的科学分析和预见。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扬弃物统治人的时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依赖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不同发展状态为依据的。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这里所说的最初的社会形式,是指前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发展阶段;第二大社会形式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大社会形式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相应的揭示出人的三个不同的发展状态,即人的依赖的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是一一对应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同一个过程。

“人的依附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最初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里,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非常有限,只能依附于共同体之中才能生存,社会生产主要是采取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和分工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这种社会形态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表现为人对大自然的过分依赖和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和支配能力有限,只能凭借自然或半自然形态的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人的劳动成为自然条件的附属物。“而劳动本身,无论是奴隶形式的,还是农奴形式的,都被作为生产的无机条件与其他自然物列为一类,即与牲畜并列,或者是土地的附属物。” 人总是依附和归属于特定的共同体而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个人无独立意识,更无独立的个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进入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阶级社会,人的依赖关系摆脱了血缘和地缘的内容,形成一种依附于特定等级特权的新的人的依赖关系,人依然没有独立性。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因社会地位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等级地位高的人对等级地位低的人进行统治,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把奴隶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驱使和使用,奴隶在人身上完全归属于奴隶主,没有任何地位和权利。在封建社会,农民对封建领主虽然没有像奴隶对奴隶主那样的人身归属关系,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而被束缚于土地,他们对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始终是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不可能实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为基础

资本主义促进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商品等价交换为特征的,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商品货币的关系表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抹平了封建社会那种劳动者与贵族地主的先天的不平等。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必要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对所有的劳动者而言,劳动和因劳动获得的权利是等同和等效的,所以人和人在交换关系上是平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交换成为整个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基础,从而使人从旧的人身依附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为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创造了条件,为人们彼此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和独立、能力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比较广阔的自由空间。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中,人的理性和本质力量同步增长,人的发展有了更大的自由和可能性空间。资本主义以商品货币为媒介的社会联系,是对自然形成的社会联系的否定和超越;人和人之间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全面的依赖关系,人的发展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物统治人的时代。马克思说:“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统治着人。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会越贫穷,而且越来越受自己产品的统治。人成了物的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人的价值也要通过物体现出来。结果是人的创造物反过来成为控制人、压抑人、反对人的力量。整个社会是按照资本的本性来组织的,而不是按照人的本质和需要来组织的,人被“物”所统治,人的发展日益成为物的发展的附属品。生产的专业化、熟练化,终生只从事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被牢牢固定于某一特定分工角色上,成为机器化大工业的一个部件。人的视野也局限在固定的生产过程中,从而导致人的能力局部的、片面的、畸形地发展,这种禁锢人的分工对广大工人来说,是一种新的镣铐。人成为经济的工具,日益成为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齿轮,个人发展的不全面对个人来说是不幸的,它意味着个人多方面的潜能、能力与素质的被压抑。人们满足于以“物质”尺度来评估一切东西。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求被对物质的享受的追逐所遮蔽,最后导致信仰的危机和道德的滑坡。

(三)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毕其一生的精力都做着寻求比资本主义更为理想的美好社会的努力,而所有的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又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相对于被物所统治的、片面的发展状态而言的。资本主义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物统治人的社会,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被资本所占有,人成了追求利润的手段,造成了人的不自由发展;在大机器工业条件下,人被机器分割,使得人的身体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的能力畸形片面发展;整个社会生产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因而造成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造成人的不平等发展。因此,建立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从而使生产能力成为人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扬弃。

恩格斯说:“只有一个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生产一般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社会全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这种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消除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使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和分配活动成为可能,从而使人在物种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从其他动物中提升出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恩格斯在这里讲到人的发展的“两个提升”,内在地包括人在物种方面从其他动物中提升出来的“物种提升”和人从社会关系提升出来的“社会提升”。“物种提升”凸现的是人在生产活动中体现出自身本质特性的人与自身的关系和标志着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提升”标志着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凸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两大提升”深刻地阐明了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各方面关系,成为这些关系的主人而不是被这些关系所奴役。

“人是具有多种属性和本质规定的社会存在物。人的需要、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人的个性和人的观念等,是人之为人的内在逻辑结构,相应地,它们的生成与发展也就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基本向度和基本内容。” 共产主义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获得充分的自主活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强制分工将被取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任何部门发展,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人的各方面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未来社会的人是全面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的能力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

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和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总是和人的需要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物统治人的社会,享受成为人们的生活的目的,人的需求表现为花样不断翻新的享乐需要。资本为了自身的增殖,不断地刺激人们对物质占有的欲望。马克思说:“没有一个宦官不是厚颜无耻地向自己的君主献媚,并力图用卑鄙的手段来刺激君主的麻木不仁的享受能力,以骗取君主的恩宠;工业的宦官即生产者则更厚颜无耻地用更卑鄙的手段来骗取银币……工业的宦官迎合他人的最下流的念头,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默默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服务付酬金。” 这种被刺激起来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的的需要是人的非自然的和非本质的需要,是被蒙蔽了的虚假的需要;而真正的需要是满足一定的、自己真正体验到的需要。马克思曾把“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作为人社会发展的恒久的内容,说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必须紧扣感受的丰富性。只有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能感受音乐的美、形式的美,人对世界的人的关系形成人的丰富的感觉体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而不是仅仅的对外物占有的感觉和需求。

其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永远离不开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人的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才能得以生成。因此,实现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劳动的自由自觉性。人只有从被奴役的、强制的分工中解放出来,自由自觉参加生产劳动,才能充分发展人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未来社会,劳动不再作为谋生的手段,每个人可以根据的自己的意愿在任何部门发展,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展现,这时人“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 。劳动是能动和自主的,劳动者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全部才能,人的智力和体力、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

再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利益问题是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的,经济地位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是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在未来社会,社会全体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发展消除了人们的利益对立关系,每个生产者的生产能力都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也随之消除,人的生存斗争也随之停止。人将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将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全面占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支配和控制,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力量也处于人们控制之下。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和人之间才有真正的平等自由的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其他人的自由发展是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在生产劳动中享受了个人的生命活动,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又满足了其他人的需要,创造了另一个人需要的物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其他人的自由发展是互为条件的,我的能力和贡献在你那里得到了确证,同时你的能力和贡献也在我这里得到了认可。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人与人的关系最终得到和解。在资本主义时代,人们之间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往,受到物的力量的支配和统治,个人成为财富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种交往关系掩盖了人之间的真正交往。真正的人的交往关系绝不仅

阅读全文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有很多书友最近在追一本叫做《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的小说,这本小说是作者阮青创作的轻小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这本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的免费阅读章节内容,想要看这本小说的网友不要错过哦。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理论化...

作者:阮青类别:神医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最新全部章节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