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必太计较》小说精彩试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最新章节

《人生不必太计较》小说精彩试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最新章节

时间:2020-07-29 14:36:02作者:袁钰

《人生不必太计较》是袁钰最近创作的轻小说,文笔娴熟,言语精辟,实力推荐。《人生不必太计较》精彩节选: 人的欲望像个无底的黑洞,永远没有填满的一天,就算是赚了亿万财富,倘若心灵被贪欲一味地驱使,也很难不计较,也很难享受到富足的快乐。据《佛所行赞》卷五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

《人生不必太计较》 免费试读

人的欲望像个无底的黑洞,永远没有填满的一天,就算是赚了亿万财富,倘若心灵被贪欲一味地驱使,也很难不计较,也很难享受到富足的快乐。据《佛所行赞》卷五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清贫的生活,只要心安,每天都是花红柳绿。反观坐拥华厦的巨富,不知回馈社会,福利大众,身陷贪欲的火海,又怎么会听到清脆的鸟语,又怎么会闻到醉人的花香?

野心和欲望,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是一个有‘雄心’的人。”你听了之后肯定会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你在对方眼中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然而,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你听了之后肯定会很反感和排斥。

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人观念中的“野心”是一个极具贬义色彩的词汇。假如被人说成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则意味着自己给对方的印象不佳,比如,自私、不安分、占有欲强、喜欢霸占别人的东西等。

然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野心”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不计其数的事例都在证明着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美国人约翰·富勒的家中有7个兄弟姐妹。他从5岁开始从事劳动,9岁时就已经懂得怎样驱使骡子了。他有一位不甘贫穷的母亲,这位母亲时常对孩子们说:“我们不应该这么穷,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你爸爸从来就没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和野心。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那么这个家庭注定不会走向富有。”这些话深深打动了富勒的心,他立志要成为百万富翁。岁月荏苒,转眼12年过去了。在这12年中,富勒不断地努力奋斗,终于做成了一家大企业。后来,他还陆续收购了7家企业。

在多次演讲中,富勒谈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都会说:“我得益于母亲的激励。她经常告诫我们:‘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你爸爸从来就没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和野心。’”与此同时,他还会一再重复他从小立下的志向:“虽然我不能成为富人的后代,但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个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美国NBA篮球比赛中那些超级球星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对胜利对夺冠的欲望非常强烈,远远强于常人。”原因不难看出来,成功的欲望越大,奋斗的动力越大,付出的努力越大,成功的机会越大。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富豪榜上名噪一时,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他自幼就有着强烈的发财“野心”。他曾说:“我始终坚信我会成为富翁,对于这一点,我从来未曾动摇过。”巴菲特成为百万富翁的“欲望”可不是一般的强烈,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强烈到能够战胜死神。

巴菲特在7岁那年,发了一场高烧,住院了好一阵子。医生最后只好切除了他的盲肠。手术后,巴菲特的身体仍然非常虚弱。就连父亲端来他最爱喝的面汤时,他也不进食一口。医生们担心他活不了多久了。然而,巴菲特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会拿起铅笔在纸上写上很多数字。当护士问他:“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巴菲特会郑重其事地说:“这些数字代表着我未来的财富。尽管现在我口袋空空如也,不过有朝一日我一定会变成大富翁的!我也会成为报纸追踪的热点人物。”医生都觉得7岁的巴菲特命不久矣了,但他却从对财富的“野心”中寻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很多小朋友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愿望,但他们经常是随口说说而已。相比之下,小巴菲特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愿望却是严肃而认真的。1942年夏天,12岁的巴菲特住在爷爷家里,他经常会到父亲的合伙人福尔克先生家中吃午饭。在福尔克太太准备午饭之际,巴菲特就会从书房中拿下一本投资方面的书翻看。有一次,当巴菲特正大快朵颐地吃着福尔克太太做的鸡汤面时,他忽然一脸严肃地说:“我要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假如实现不了,我就站在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来。”福尔克太太闻此吓得一机灵,急忙说:“你这个小孩子,可别再这么说了。”巴菲特望着福尔克太太,“咯咯”地笑出声来。

强大的野心和强烈的欲望能够将人们的潜能激发出来,可以让一个人竭尽全力地去实现自我的超越。当你有足够强烈的欲望去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那么,前进路上所遭遇的一切艰难、阻扰、障碍以及挫折都不会成为你的对手。在这个时候,你的欲望有多大,克服困难、战胜阻扰的勇气和力量就有多大,从这种意义上说,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接下来,我们不妨再述说一个小故事,看看欲望产生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三哲人之一(其余两位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哲学在当时是非常崇高的职业,因此很多年轻人来向苏格拉底求教。

一天,有一个年轻人找到苏格拉底,询问起成功的秘诀。苏格拉底一言不发,只是带着年轻人来到一条河边。苏格拉底让年轻人跟着自己一起走向河里。当河水淹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出其不意地抓住年轻人并将他按入水中,年轻人想要挣出水面,但苏格拉底却拼命将他往水中按,直到他变得无力抗争,脸色发青。这时,苏格拉底不失时机地将他的头拖出水面。年轻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口喘息后,深吸一口气。

苏格拉底对年轻人说:“当你憋在水中的时候,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年轻人回答说:“空气!空气!您为什么如此问我呢?刚才又为什么将我按入水中?差点害我将小命给丢掉了!”苏格拉底笑着说:“当你像渴望空气一样渴望成功,你就能够获得它!没有其他什么秘诀了。我如此行事,正是为了淋漓尽致地将这个道理说清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积极的思想可以吸引正面能量而导致成功,消极思想吸引负面能量而导致失败。现在,不妨扪心自问:“我是否有改变自己的强烈欲望和野心?”“我从早到晚在用什么方式思考,又都产生了哪一种能量?”

无论何时,都不要丢掉野心和欲望!积极状态下的野心和欲望能够让我们的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能够逼得我们竭尽全力去克服遇到的全部障碍,能够让我们果断前进而无后顾之忧。所以,我们应该保持着一种野心和欲望,坚信自己“我能行”!

过度的欲望,会扼制掉生活的恬静

清朝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书画,下属送他一幅宋拓碑帖,冯志圻原封不动地退回。当初,有人曾劝他打开看看,但他连看都没看就还给了人家。有人对他这种做法百思不得其解,他回答说:“这种宝物,只要看一眼就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冯志圻的一番话令人警醒。

一切的欲望与堕落皆源自欲壑难填之心,“封心”了,不过于计较,一切可能导致堕落的土壤和温床就会失却赖以生存的空间,长此以往,即可做到心无杂念,洁身自好,拥有一颗干净整洁的心灵,进而获得长足的幸福。人生在世,总是祸福相依,忧乐相伴。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

人一旦欲望过高,会扼制掉生活的恬静,进而就会“摸”不到幸福了。比如一些人,有了房子之后,便想着再拥有一个更宽大点的;有了私家车之后,便想着换一辆更有档次点的。职称能不能评上,职位能不能升迁;孩子上学,就业分配,甚至自己的衣着打扮都成了追求的目标,搞得成天心力憔悴,焦头烂额。人的欲望越高,幸福度就越低,如此一来,自然减少了许多幸福。

早晨六点多,在列车卧铺的洗手间,有一群男人正在排队洗漱。此时人们多半神情恍惚,彼此间并不交流沟通。

这时,突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面带微笑地凑了过来。他满心愉悦地向一行人说了声“早安”,但却没有人回应他。随后,他来到小周旁边。当他准备刮胡子时,小周注意到这个男人居然高兴地哼唱起流行歌曲来。小周忍不住问他:“老哥,你貌似心情很好,很幸福的样子,你最近肯定有什么喜事吧?”

“是的,我心情是很好,我生活得也很恬静,因为我并没有过多的欲望。”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让小周听后顿感醍醐灌顶。

有时候,人们欲望太多,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贫穷。人们所拥有的,并非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所以使自己不满足,甚至产生憎恨、嫉妒、愤怒……

从前,有两位信仰非常虔诚、关系非常要好的教徒。他们为了坚定自己的信仰,计划结伴而行,去遥远的圣山朝圣。于是,他们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了,饥餐渴饮,日行暮歇,发誓不到达圣山朝拜,绝不半途而返。

他们走啊走,走了半个多月之后,在路上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圣者。这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不远万里要前往圣山朝圣,就非常感动地对他们说:“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不过非常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告别了,而在告别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立刻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琢磨着:“这好极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会先说出来,因为假如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得到双倍的礼物!这样对我不公平,我才不做呢!”

而另外一教徒也暗自心想:“我怎么可以傻乎乎地先说出自己的愿望,让他获得加倍的礼物呢?”

就这样,两位教徒彼此开始推让起来,“你先说吧!”“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你比我年龄小,我应该谦让你!”

两位教徒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啰唆啥!你赶紧说啊!”“为什么我先说?我才不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气呼呼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家伙啊,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甚至把你掐死!”

另外一教徒听到这话,没有想到他的朋友竟然翻脸不认人,恐吓自己!于是心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无须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随后,这个教徒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失明!”

没过多长时间,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看不见东西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随后两只眼睛都失明了!就这样,他们再也不能到达圣山,也无心朝拜了。

很多人跌倒,都跌在了自己私心、贪婪的恶念里。过度的欲望,会扼制掉生活的恬静。我们要引以为戒。

如果所有的人都安于现状,那么,谈何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欲望是人进步的动力。但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他向往的太多。向往本身不是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就会有所失望和不满。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欲望,不能被消除,却可以被驾驭

一位哲人曾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管住自己,天下无敌。”而管住自己,关键是要管住欲望。一个人满足的秘诀,在于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拥有的,并能驱除自己能力之外的欲望。所谓一个人“所拥有的”,顾名思义,就是个体以及个体所有能够掌握或体验到的事物,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财富、人际关系、情感等等。所谓“欲望”,主要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一言以蔽之,就是“想要的”。

毋庸置疑,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指出:“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倘若你摧毁了你的欲望,也许你也就摧毁了你的生活。倘若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或许是非凡之美。”这进一步启示我们,欲望不仅是成功的动力和催化剂,也是人和生命的重要内容。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欲望也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很多人生活得如此痛苦,缺乏幸福感,关键不在于他们对金钱匮乏,而是为各种无止境的欲望所缠身。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希望自己所拥有的多多益善,而且以为自己所拥有的越多,幸福指数就会越高。于是,人们努力工作,想方设法获得或占有更多,尤其是物质的财富。可是,人们的欲望也在逐步增长,房子越来越大,甚至越来越多,车子越来越高档,很多富豪已经身价不菲,却仍然挣扎在欲望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人们如果对自我欲望不进行控制,就会产生非常大的破坏作用,最后让人们所拥有的变成过眼云烟。

事实上,人和动物一样,对于自己的欲望,是有着自我控制的本能的。而且,绝大部分动物比人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它们的欲望往往与它们的能力成正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机制。欲望是人们不断进取的重要原动力,所以它不能被否定,不能被消除,但却完全可以被我们控制和驾驭。

依照这种思路,有一位名叫白浩丁(Amico)的人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幸福公式:

幸福=所拥有的-欲望×欲望

其中,所拥有的=欲望×努力

由以上两个等式,通过简单的数学推导便可得出:

幸福=欲望×(努力-欲望)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上述几个幸福公式。

第一个幸福公式提醒人们,要对欲望的增长速度加以控制,使其不能超过“所拥有的”增长速度,否则总有一天它会将你一切的幸福“吞噬”掉,而且要注意到欲望一项是平方,增长速度原本就会更快。常言道“知足常乐”,当你感到不幸福的时候,不妨问一下自己:“我是否想要的太多了一些呢?”

第二个幸福公式告诉人们,意欲实现或者获得更多的愿望,需要脚踏实地做出努力。

推导而出的第三个幸福公式表明,人们的努力程度一定要超过欲望,否则,欲望越大,结果越不理想。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以彻底做到“无欲无求”,没有丝毫欲望的生命就宛若一潭死水,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就不能有所进步。从公式上不难看出,当欲望为“零”的时候,幸福也就是“零”了。

人们对于事业和官职的追求,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人在达到某个层次之后,往往在片刻满足之后立马将眼睛投向更高层次的欲望——这原本无可厚非,却的确是人的痛苦之源。适度地降低欲望,学会对金钱和官位的适度的不计较,可以让我们深深体味到久违的幸福与安逸。

贪婪并不能让人得到更多

贪婪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的欲望。古语有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就是人的贪婪,以及贪婪的后果。

从前,有一个穷人很想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部落的首领。首领听完穷人的话后,对他说:“你,做一个标记,从这里往前跑,你跑过的土地都属于你,条件是你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来。”听了这话,那个穷人就开始铆足了劲儿地跑啊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累死了。于是,首领挖了个坑,就地把他给埋葬了。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贪心不足啊,一个人要多少才够呢?死后所拥有的只不过是坑这么大的地方。”

倘若那个穷人不那么贪婪,就不至于失去得到一块地的机会,更不会将自己的性命搭进去。可见,贪婪并不能让人得到更多,有时反倒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深海中,有一条小鲨鱼长大了,开始跟着妈妈一起学习怎么觅食。渐渐地,它学会了捕捉食物的技能。于是,鲨鱼妈妈告诉它:“孩子,你长大了,应该离开我去独自生活了。”在鲨鱼妈妈看来,它们是海底的王者,几乎没有什么生物可以伤害到自己的族群,因此尽管鲨鱼妈妈不在小鲨鱼的身边,但还是比较放心的。鲨鱼妈妈坚信,小鲨鱼凭借着优秀的捕食技能,肯定能把生活过得非常好。

过了几个月,鲨鱼妈妈在一个小海沟里见到了小鲨鱼。它被小鲨鱼的所作所为吓到了。小鲨鱼置身的海沟有着相当丰富的食物来源,它就是被鱼群吸引到此处的。小鲨鱼在这里应该变得强壮起来,然而它看上去却是一副营养不良的状态,显得非常疲惫不堪。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鲨鱼妈妈想。它正要过去小鲨鱼那里问个究竟,却看见一群大马哈鱼游了过来,而小鲨鱼也来了精神,做好了捕食的准备。

鲨鱼妈妈藏躲在一边,看着小鲨鱼隐蔽起来,等着大马哈鱼游进自己能够攻击到的范围。一条大马哈鱼先游过来,虽然已经到达了小鲨鱼的嘴边,但它却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危险的来临。鲨鱼妈妈心想:“这下我宝贝儿子一闭嘴,就可以饱餐一顿了!”然而,出乎鲨鱼妈妈意料的是,小鲨鱼竟纹丝不动。

两条、三条、四条,越来越多的大马哈鱼游了过去!然而,小鲨鱼却还是没有动。它眼巴巴地直盯着远处为数不多的大马哈鱼。此时,小鲨鱼急躁起来,凶狠地朝着远处那些大马哈鱼扑了过去,但无奈的是,它们之间相隔太遥远,大马哈鱼们轻松摆脱了小鲨鱼的追捕。

事已至此,鲨鱼妈妈游上前去,问小鲨鱼:“为什么不在大马哈鱼在你嘴边的时候,赶紧抓住时机,吃掉它们?”小鲨鱼反驳说:“妈妈,你难道没有瞧见,我可能会吃到更多嘛!”

鲨鱼妈妈听后,连连摇头说:“非也,非也!孩子,这样想是不对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但机会却不是总有的。贪婪不会让你得到更多,甚至连原来能得到的也会失去。”

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小鲨鱼的悲剧,在很多人身上都在重复上演着。很多时候,人们得不到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没有付出努力,而是因为将自己的心网撒得太大,来不及收网,自然毫无所获。记住:贪欲是个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人倘若失去了欲望,固然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但人也不能欲望过于旺盛,否则会损失惨重。

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贪心的人永远不会满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欲念永不停止,精神永无宁静。诚如伊索所说:“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对于欲求,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

减去心中过多的欲望,简单生活

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马不停蹄地追逐,物欲横流的社会蒙住了太多人的双眼与心灵。倘若一个人充满太多欲望,一旦不能达到,欲望便成了失望,进而惹来痛苦。生活的智者懂得给心灵做减法,减去心中过多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多余的身外之物,简单生活,让心灵宁静淡泊。

人生几何,既短又长。因其短,我们要学会减法生活;因其长,我们要学会化繁为简。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关于“王鱼的鱼鳞”的小故事。

在太平洋上,有一座名叫布拉特的小岛。在这个岛的水域中,生活着一种叫王鱼的鱼类。王鱼分为两种,一种有鳞,一种没有鳞,有鳞没有鳞,全看自己,是由自己选择的。这个听上去比较有意思吧。

倘若王鱼从小到大都没有鳞,是十分容易存活的。因为这比较自然。自然了,也就与外界的融洽度更高,活得更自己一些。这种没有鳞的王鱼,一辈子都过得很平静。

然而,有一部分王鱼,则会选择另一条道路,让自己渐渐变得有鳞。王鱼的鳞甚为特别,来自于外界。王鱼有一种本领,只要它乐意,就能将一些较小的动物吸引过来,进而贴附在自己的身体上。它先给这些小动物们一点益处,即自身的分泌物。当这些小动物被吸引过来后,王鱼便想方设法地将这些小动物身上的物质吸取殆尽,将其转化成自己身上的一种鳞片。其实,严格地说,那并非鳞,而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拥有这种附属物之后,就会变成另一种形态。貌似强悍,浑身像一个大气球。比没有鳞的王鱼,体积至少大出四倍。

那些没有做吸附的王鱼,还会是原来的模样,相比之下,它们太渺小了,远不如吸附了外界物质的王鱼雄壮而威风凛凛。

然而,令人震撼的是,当吸附了外界物质的王鱼,生命进入到后半辈子的时候,因为身体机能的日渐低下,这种附属物会渐渐地脱离它的身躯,令它重新回到最初的模样——那个较小的外形。

这种变化对另外那些王鱼其实是无所谓的,但吸附了外界物质的王鱼却忍受不了自己躯体没有鳞片的状态。在它看来,自己光秃秃的样子实在是惨不忍睹。而且,自己从有鳞退化到没有鳞,是一个死去活来的体会,直让它感觉到这个过程是一种从里到外的被剥夺。

被剥夺了的王鱼,心中异常痛苦。它再也没有办法适应这个世界,游动得也极其不自然,做什么都不像它自己。干脆点儿说,不仅一事无成,还变得烦躁至极。它绝望地挣扎着,痛苦地度过每一天、每一刻。甚至它还会无端地攻击那些普通的王鱼,以解脱自我。遗憾的是,在攻击的时候,它又没有了昔日的能力,反过来还会被普通的王鱼撕咬,落得个遍体鳞伤的下场。

一旦遍体鳞伤了,它就会自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拼命将自己的躯体朝着岩石上撞击,撞得稀里哗啦的,活得那叫一个凄惨。总之,它昔日主宰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都不再属于它自己了。它感觉自己变了,世界也就变了。外界让它别扭,它就让外界也别扭。

那些躯体上带有附属物越多的王鱼,后半辈子的生活就会越痛苦。它光秃秃的身躯,惨不忍睹的模样,让它暗淡无光。可怜的王鱼,最后会浮到水面上来,翻来跳去地挣扎数日之后,便一命呜呼了。

这种王鱼的死状十分恐怖!只见它身上红肿一片,透着腐烂,眼睛也被自己撞瞎了。凡是亲眼目睹过王鱼惨死后的人,都会在脑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都会觉得王鱼太惨了,也都会觉得,它不该选择附属物作为自身的鳞片。因为它们原本就不是自己的。

关于人行于世应该怎样过活的问题,相信人们在看完王鱼的故事之后,定会有所启发。身为人类的一分子,一生中有许多情景,的确非常像布拉特水域中的王鱼。原本自然而逍遥,活得十分自己。但为了某种目的与欲求,它们经常不喜欢、不满足那个原来的自己。于是乎,就依靠着那些附属物来生活。

一个人的高位,一个人的名誉,就好比是王鱼身上的那些附属物。当它们降临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的确会让人变成另一种模样,比以往“高大”上数倍,就像王鱼那样。问题是,它们最终是要离你远去的。远去之后,你将再次变为你并未充分认识的,也不太喜欢的那个无鳞之身。这本是生命必须要承受的一种残酷。

这启示我们,过分绚丽夺目、五彩斑斓的生活,其实是有毒的。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的容光焕发。当一个人追求简单生活,只为内在的自己而过活,对于外在的虚荣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干枯的心灵就容易被幸福感润泽,就好比雨露滋润干涸的大地一样。

所谓简单生活,并非就是贫苦、简陋的生活,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表现真实自我,生活目标、意义明确的生活,是一种丰富、和谐、健康、悠闲的生活。

可见,我们提倡的简单生活,并不意味着必须将舒适的轿车,甚至是豪宅抛弃掉,返璞归真,更主要的指向是回到精神田园的丰富多彩与轻松愉悦中,即怎么处理物质的俭朴与心灵的单纯的问题。对于置身在复杂、紧张的商品社会中的人们来说,这种简单生活,无论是在养身还是养心上,都是有很大助益的。

简单生活,不是浮躁,不是被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不是懒惰,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保持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态。这种生活虽然不刻意追求,但并不拒绝梦想,它会引导人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宛如天上的云一般,让人生游走在不经意的状态中。

简单生活,就是要心存简单,摒弃不合理的欲求,主张剔除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负累,不被物欲所驱逐,不要总以为别人拥有的自己也必须拥有,整天惶惶不安地迷失在自己制造的各种需求里,在物欲的罗网中挣扎不休。

简单生活,就是要安于淡泊。避免让太多的虚荣不停地抽打生活的陀螺,避免让太多的名利思想将心中灿烂的那缕阳光遮挡。

做人要有简单的心态。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整天琢磨的是他人对自己如何如何评论,必然活得特别的累;自觉追求淡然恬静的人,自然是荣辱毁誉不上心,只是依照自己的原则做人,做个古人所说的“没事汉,清闲人”。

阅读全文
人生不必太计较

人生不必太计较

《人生不必太计较》是袁钰最近创作的轻类小说,内容新颖,文笔成熟,值得一看。《人生不必太计较》精彩章节节选: 世事总有欠缺,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完美的。事实上,也不存在一种生活会让每一个人完全满意。我们做不到从不计较,但至少应该让自己少一些计较,而多一些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假如计较成了一个人的习...

作者:袁钰类别:网游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人生不必太计较》小说精彩试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最新章节